top of page

FOLLOW ME:

  • Facebook - Grey Circle
  • Instagram - Grey Circle
  • YouTube - Grey Circle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The Guy Q


人物誌

Q1 分享在旅遊經驗中發生過的故事,這個經歷對於自己的生命或價值觀的影響或啟發?

Q2 如果有機會安排下一趟旅程,你想去哪裡?

The guy Q. Q,台中人,建築師身兼插畫家。偶爾出沒於市集,販售想像力與黑色墨水。 和Q是國中同學,Q對我來就是不折不扣氣質出眾的資優生完美代表。Q說國中之後有一段期間,

在自我各個面向的認同上經歷很大的重組過程,隨著褪去了資優生外殼的禁錮,

自由的靈魂出竅後也就回不去了。活出標準的自己而非別人眼中的標準,

或許都是這個年代青年多少需要經歷的課題。 建築專業上是需要大量理性、數據及架構,

Q的個性光譜中感性成分明顯偏多,

也讓她在領域上有更為鮮明的個人特色。 Q的旅遊經驗不少,2014年參加建築工作營到印度考察。

除了專業上的知識吸收外,到一個陌生的國度,

文化衝擊與體驗顯然是每次必定為新環境強迫的收穫和灌注,

而且每個人的感受與詮釋也絕對獨一無二。 Q對印度最深刻的印象是這裡似乎對於貧窮、困苦幾乎完全視而不見。

也許是因為貧窮在印度是平均的常態,她只好用這樣推敲的方式嘗試說服自己,

讓自己能夠好過一些。也因為如此,

旅行這段期間她的內心經常不好受,知道自己愛心氾濫,

也曉得在觀光景點中的印度小孩多數濫用遊客愛心,

總陷入膠著的情緒拉扯之中,多次理性敵不過感性大爆發,

結局是錢包失手而信任崩盤蓋牌結束這回合。 一天下午來到市集前,玉米攤上堆著高高的一束束玉米,

賣玉米的是眉中間有個紅點的女性,樣貌如印象中印度女人那樣沒有出入。

她對遊客們積極推銷自己的煮玉米。攤位生意似乎沒有太好,

可能因為玉米賣像看起來吸引力不足,又或許因為不是尖峰時段關係。

Q暗自心意已決沒有要買,不管怎樣這次不會再失手。她單純想和老闆攀談,

走到攤位旁邊觀看也拍照,老闆熱情與她談天沒有強迫推銷,

或許這也是一種拉近關係的銷售手段吧,也說不定。

不過Q沒有棄守原則,不買。(內心戲真的很多) 在印度,人的貧窮與飢餓竟然是常態,

當然這裡的生物也不可能飽滿豐盈,

路邊橫走的聖獸或是流浪貓狗,

都是乾柴扁瘦無一例外。

Q和賣玉米的老闆聊天時一旁路過的一隻土黃色流浪狗,

可能太餓戴著八字眉、鼻頭乾乾的看起來就是營養不良,

渴求的眼神巴巴地望著玉米,

老闆也許讀到了些訊息又或許也是氾濫愛心大隊的一員,

她沒有思索地拿了碗玉米給了浪浪享用。

Q說那碗玉米並不是賣不完而施捨的那種,現在才下午時分,

她應該還有很久的時間可以販售。

那是一碗愛心、是與你分享的快樂。

原來善良還是本質(筆者有種想要吶喊空氣真清新世界真美麗的衝動 – 你不要鬧),

Q原以為在這個貧窮與飢餓已經被視而不見的國度中,

善良是個不存在的假議題。

看了這畫面Q很是安了心,

因為來到印度的這些天看到的真實社會與原來認知的世界及價值觀出入太大,

每每尚未調適好時總又來一技重擊。

這個分享玉米的小小動作,

對此時的身心可能是舒緩鎮靜的一劑嗎啡。 若貧窮是常態,分享與善良更顯得難能可貴。 --------------------------------------- 建築的本體扛的不僅是鋼筋水泥素材,

重要的是載著一個時代的人地關係以及地方文化精神的靈魂。

建築物中的使用裝飾、雕刻、圖騰以及外觀形狀等等,

都是一個個可以被解釋的文化與歷史,也因此到一個地區觀光,

參訪的目的地經常圍繞在建築物或社區的觀光與導覽上。 問了Q,如果想規劃一趟難得的旅行想要去哪裡呢?

她說想去土耳其或摩洛哥一類的地方,

因為總覺得這些地方的風情對自己還是停留著迷幻的色彩和想像的空間。

於是乎接下來的聊天內容換成我和她分享我曾經造訪過也是最熱愛的城市,土耳其伊斯坦堡。


bottom of page